来源:《西藏日报》2012-10-17
10月10日至11日,由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导,拉萨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在京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赢得了首都观众的广泛好评,掀起了一阵多年未见的艺术热潮。“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的大爱精神感动了首都人民。该剧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
这部戏的成功并非偶然,主要得益于文成公主的千古传奇,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得益于正确的顶层设计,得益于各方的精诚努力。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铸造了《文》剧的成功。一个“好评如潮”已经难以代表观众的心声和各方的心愿。作为自始至终参与和见证《文》剧的一名幸运者,我想用“大、和、美、特、情、新、专、益、精、聚”十个方面来概括这部剧的特点,也算是把各方的热情反馈做个简要的集锦。
(天之光)
一是“大”。大背景、大题材、大团队、大创意、大规模、大场面,是《文》剧给人留下的最强烈印象。这是一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时代背景下,精选了唐蕃和亲这一流传千古的大题材,集结了300多人的创作演出大团队,采用大胆的创意和尝试,集成各种舞美艺术形式,打造了气势宏伟的壮观场面的大型舞台艺术剧。
二是“和”。这部戏赞颂了藏汉和亲、民族团结和美的主题。整部剧的创排过程,集中了藏族、汉族等多民族的主创人员,集合了藏、汉等多民族的演员阵容,在精诚合作、团结和睦的氛围下,共同努力创造出的一部艺术精品。
三是“美”。美,是一部艺术精品最基本的特质。《文》剧的美表现在题材很美,故事很美,舞台很美,演员很美,服装很美,音乐很美,灯光很美,超乎寻常的美,给人一种美仑美奂的视听享受。阅戏无数的北京文联书记陈启刚如此评价:太美丽、太感人、太震撼,是一部接近完美的作品。
四是“特”。与众不同是一部艺术作品成功的基本要诀。这部作品始终突出了民族特色、西藏特点、人文特征、艺术特质,音乐、舞蹈、服装、舞美、道具等方面多取材于西藏的文化元素,融入了藏民族浓厚的文化气息,民族文化素材鲜明独特。这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奇葩的藏民族优秀文化的无限魅力。
五是“情”。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就是以情动人。文成公主为了国家之情、民族之情、人间之情,告别浪漫多彩的少女时代,告别鲜花满地的盛世大唐,携带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踏上漫漫征途,历经九死一生,饱尝千辛万苦,最终踏上雪域高原,和松赞干布相会,成就了一段温暖千年的雪域情缘,谱写了一曲世代相传的千古绝唱。《文》剧从“走得到的地方是远方,回得去的地方是故乡”开始,逐渐感受到“走不到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最终升华为“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体现出了人间大爱,“有爱就是天堂”。这种大情大爱大义,始终是这部剧的灵魂,也让很多观众留下了感动的眼泪。
(灯光效果)
六是“新”。创新才能给艺术作品赋予生命。在这部剧的创作模式、运营模式、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多新的亮点。《文》剧把传统的历史故事、民族文化和现代科技、艺术手法进行有机对接,打破了常规的艺术形式,有很多新的创意亮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七是“专”。专业运作保证了《文》剧的艺术水准。《文》剧创意方山水公司及其创作团队在编剧、音乐、舞美和运营等方面,都邀请了国内一流的专业团队加盟。整个创作排演过程,组织了一支庞大的专家团队,自始至终对民俗、历史、文化、服饰、音乐、舞蹈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并经过严格的评审修改。主创团队集中各方智慧,从各个角度进行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磨合,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八是“益”。好的艺术作品必然带来好的效益。这部剧不仅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而且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可谓一举多得。《文》剧在藏民族文化传承与市场结合方面获得了突破,同时传承弘扬了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再现了一曲流传千年的民族团结赞歌,宣扬了“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的核心价值。在商业场演出中,观众座无虚席,不时爆发阵阵热烈掌声,获得了高度评价,为下一步商业演出奠定了基础。
九是“精”。在全国遴选了实景演出的创始人梅帅元等知名人士主持创作和导演,在全国精选了谭晶、王莉等知名的一线演员担当主演,在西藏挑选了专业团队的优秀演员,对剧情进行了反复精心编排,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精心策划,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打造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作品。
十是“聚”。这部剧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和心血,集聚了各方面的资源。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党委政府自始至终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优秀工作团队,全面动员、全程服务、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就演员的来源结构讲,参与演出的单位和团体就达16家之多,没有各方的协作配合显然无法完成如此宏大的排演工作。创作运营方面,充分吸收了云南、四川、广西、河北、河南等地实景演出的成功经验,积聚了各方面智慧。在首演工作方面,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家大剧院以及各有关方面的鼎力支持。
(入戏的谭晶)
这十个方面基本反映了整部剧的特点。艺术精品总是要经过不断锤炼,经过市场的检验,经过观众的品鉴,最终才能铸成。这部剧从创作到首演不到半年时间,这种速度是全国罕见,同时也意味着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需要按照各方反馈意见,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继续反复打磨锻造,使之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经典之作、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品力作。
下一篇:文化产业投资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所属类别: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