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藏日报》2012-10-24
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好这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任务。10月10日,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以下简称《文》)在京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赢得了首都观众的高度赞誉。这标志着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出了硕果,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文》剧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在艺术创新和市场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文化发展的大背景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西藏人民在青藏高原上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开启了西藏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纪元。60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民族文化实现全面发展,藏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不断传承、保护和发展,给中华文化增添了无限生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西藏民族文化保护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西藏拥有悠久丰富多彩的藏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团结包容共融的各民族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西藏深厚独特丰富的文化,备受世界瞩目。西藏文化的发展,必须以宏大手笔、国际眼光和鲜明特色来回应世人的关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方向。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助推了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文化强区的战略,决定通过打造文化精品,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选择什么题材进行打造,这是个关键问题。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时,专家学者们不约而同提到了“文成公主”这个千古不朽的历史大题材。无论是从历史或现实来讲,还是从艺术角度或现实意义而言,文成公主无疑是最佳题材。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民族大团结和文化大繁荣思想的指引下,西藏自治区从发展稳定需要和战略全局高度出发,统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因素,以文成公主为主题,以西藏历史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及民间流传的关于文成公主的感人故事,生动讲述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唐蕃联姻,在进藏途中克服艰难险阻,促进汉藏民族交流融合的故事,用现代舞台艺术形式打造了一台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的经典剧目,充分展示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精深内涵,再现一曲千年流传的民族团结赞歌,向世人呈现了一部民族团结的壮丽史诗,使人领略感受到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光照千秋的大题材
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的壮丽诗篇。环顾当今世界,围绕民族问题而引发的冲突与战争此起彼伏,我们倍感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的福祉息息相关。文成公主的故事无疑是展现中华民族团结的典范。它不仅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于今而言,历久弥新。今年7月中旬,李长春同志视察西藏时提出:要大力挖掘西藏爱国主义题材,用生动的实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文》剧正好契合了这个主题,其时代意义更加凸显。
文成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曾被改编成藏戏、话剧、川剧、电视剧等。最早流传的是藏戏《文成公主》,它的出现已有千年的历史,这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他们心目中的文成公主形象,戏中的文成公主是一位美丽、智慧、善良、充满爱心的女性,是为雪域高原带来幸福吉祥的“绿度母”的化身。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田汉创作的话剧《文成公主》,在20世纪60年代曾风靡全国,备受关注和推崇。西藏话剧团随后将其译成藏语在西藏高原演出,大受欢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2001年,文成公主的故事以电视剧的形式演绎,用当代最为大众化的传媒手段将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入千家万户。这样一个永恒的故事,一个不朽的经典,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能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再现,并赋予新的形式、新的内涵呢?藏民族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天赋,以歌舞结合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音乐剧来表现《文》剧最为恰当不过。中国原创成功的音乐剧凤毛麟角,如果能够打造一部全新的民族音乐剧舞台艺术,这正是观众所期待和艺术界所渴望的盛事。梅帅元执掌的山水公司创作团队经过深入研讨,最终选定以音乐剧的形式进行尝试,尽管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荡气回肠的大故事
公元七世纪初,雪域高原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各部族的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武力请婚遭到唐太宗拒绝,他便派遣心腹大臣禄东赞再往长安谢罪请婚。唐太宗为松赞干布的诚意感动,但却苦于无适龄女儿出嫁。大唐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李雪雁是个伶俐活泼、聪颖过人的大家闺秀、皇室之女。在遴选公主时,唐太宗一眼看中雪雁,册封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
公元641年,作为唐朝皇室的文成公主,背负大唐的使命,在绿草茵茵的霸桥桥头挥泪告别长安,告别了她浪漫多彩的少女时代,携带着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踏上漫漫征途,历经九死一生,饱尝千辛万苦,最终踏上雪域高原,和松赞干布相会,成就了一段温暖千年的雪域情缘,谱写了一曲世代相传的千古绝唱。这已经让人无限感怀,足以当做一部励志教材。她饱受风霜之苦,频遭误解,但依然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和民族责任感,为了藏汉和合而付出一生的坎坷之路,更是可歌可泣、感天动地,谱写了荡气回肠的爱情之歌,也开启了藏汉合璧的新篇章。
文成公主,作为唐代汉族文化的交流使者,以自己勇敢无畏的精神,善良美丽的心灵,获得了藏族同胞的尊敬与爱戴。历经1370个春秋之后,文成公主的故事再次被搬上舞台。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回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年代,再现了汉藏民族悠远而动人的历史与情怀。《文》剧充分展现了文成公主如何闯过生命禁区的过程,着力表现她面对苍茫大地、皑皑雪山、狂风骤雨、飞沙走石,依然执着向前,完成汉藏和亲使命。作品着力刻画文成公主复杂的心路历程,展现深明大义的大爱形象,人物的境界在漫漫征程中逐渐得以升华,性格得以完善,精神得以涅槃,实现了从小女子向大女人的蜕变,从凡人向神人的转型,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情感飞跃和性格的完美塑造。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大量文字记载的早期进藏先驱,文成公主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亲和力;是敢于走向未知世界,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的大无畏的开拓和创造精神。毫无疑问,文成公主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使统一、团结、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的主旋律。在世界屋脊的大地上,所到之处,几乎都能感受到文成公主的存在,她被当做藏传佛教中“度母女神”的化身而被尊崇和传颂。青藏高原上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的文成公主庙、横断山脉的怒江之畔关于怒江是文成公主的眼泪的动人传说,以及唐蕃古道上留下的文成公主的足迹,都令人难以忘怀。布达拉宫里至今留存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共同生活过的法王洞,人们传说,谁把手伸进文成公主做过饭的石灶里,谁就会做出香喷喷的饭菜。大昭寺中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首都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它是信奉藏传佛教的千千万万善男信女到拉萨朝佛还愿的终极之地。小昭寺里文成公主的塑像、随处可见的壁画,都散发着文成公主留下的气息。在西藏,还广泛流传着藏族纺织技术是文成公主从内地带来的故事;在山南乃东县境内的昌珠寺里,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当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住过的那座紫红色殿堂;在山南琼结县境内的藏王墓区,也流传着许多有关文成公主墓地的传说等等。竖立在拉萨大昭寺前的《甥舅联盟碑》( 又称《 唐蕃会盟碑》) 、后藏地区萨迦寺里保存的数以万件元、明、清历代王朝赐予萨迦法王的印玺、唐卡、杭州丝绸、景德镇瓷器,还有布达拉宫里用藏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万岁牌,无一不是汉藏关系的历史见证。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宝贵的历史和精神文化遗产。
优秀团队的大创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艺术精品的横空出世来源于一个精英团队一丝不苟的集体创作和艰辛打磨。为了使《文》剧成为经典,集合了中国顶尖的艺术创作团队,共同打造这部代表汉藏民族文化精髓的视听巨制。创作团队核心梅帅元是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著名旅游演出导演、策划人,已策划制作并运营诸多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演出项目,在文化内容策划与制作、概念创意设计、剧场演出制作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他和编剧张仁胜、导演严文龙、音乐总监张骁等主创过《天门狐仙》、《道解都江堰》、《封禅大典》、《禅宗少林》、《康熙大典》、《九歌》、《井冈山》、《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演出作品并获得国家级大奖,成绩斐然。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创作集体,《文》剧耀眼于中国舞台乃至光耀世界,也是预料和情理之中的事!
《文》剧在创作中进行了大胆艺术探索。不同于以往表现文成公主的艺术作品,从外人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这次《文》剧创作团队始终站在藏民族的视角,深刻挖掘文成公主进藏和在藏的动人故事,着力表现民族团结共荣主题;深刻挖掘西藏文化精髓,着力表现藏民族优秀、深厚、独特的文化;深刻挖掘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着力打造传统与现代兼容并包的艺术创意;深刻挖掘综合艺术效果,着力打造高水平、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精品。全剧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叙事讲求简洁流畅、节奏明快,抒情讲求真挚热烈、动人心魄,让观众在重温这段传奇故事中获得美感,得到升华。
该剧总策划梅帅元先生表示:“歌剧最早起源于西方,中国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多艺术精华,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我们的创作态度是摆脱一切外在形式的桎梏,深入人类哲学母题的层面,探究东西方文化对接与融合的可能性,在西方歌剧与民族歌剧之间寻找一种中国式表达。《文成公主》正是西方歌剧与民族歌剧的一次艺术嫁接与融合,是一次全新的艺术探索。”
《文》剧是对历史人物的性格、追求、意志和情怀的塑造与再现。同时,始终把突出藏民族风格和西藏文化特色贯穿作品的全过程。《文》剧将西藏民族建筑、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民族绘画、民族服饰、生活风俗、民间故事进行全面展示,成为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鲜艳华丽的藏族服饰,独具西藏特色的卓舞、藏戏等民间戏剧,栩栩如生的巨幅唐卡,极具西藏风格的原生态歌曲,高耸入云的雪山,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充分融入西藏文化元素,传递着浓厚的藏民族文化气息,展现文成公主胸怀天下的大爱精神,演绎出“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的大爱精神。
凝聚专家的大智慧
为了打造高艺术水准的《文》剧,创作伊始,西藏方就组建了以自治区文联主席扎西达娃为组长的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多达25人,从策划方案、剧本、舞美、造型、服装、道具、音乐、视频、历史、文化、民俗、宗教、语言等不同角度对《文》剧进行指导。同时对创意设计和演出效果进行严格的评审,先后多次召开专家组会议,对剧本、音乐等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将专家意见反馈给创作团队,使《文》剧既符合历史真实,又能体现艺术真实。专家们的广博学识和真知灼见,不放过一丝一毫瑕疵的严谨态度,保证了《文》剧创作的正确方向,弥补了创作排练中可能出现的缺憾。如专家提出应增加文成公主到西藏后的剧情,展示文成公主在藏的卓越贡献;音乐舞蹈应广泛吸收民间音乐舞蹈元素,突出藏民族的文化特色;每个道具应体现彼时彼地的意境,增强真实感等等,这些意见都在创作排演中得到了充分吸收。导演组随时就不同的问题和知识请教相应的专家,准确高效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正如主创人员梅帅元所说:“专家在《文》剧创作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化精品的打造是一个反复磨砺的过程。专家们除了全程参与创作排练的全过程外,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9月27日,专家团队风尘仆仆地赶赴北京,再次审看了《文》剧最后合成排演,并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在充分肯定《文》剧艺术水平和独特创新的同时,专家们再次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建议,力求为观众呈现一台更高水平、更加完美的大型史诗音乐剧。从专家们的一丝不苟与铮铮建言中,足以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精品的渴望,对西藏文化的热爱,对《文》剧所给予的期待。
《文》剧首演成功后,赢得了首都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北京市文联书记陈启刚如此评价:“太壮观、太美丽、太感人、太震撼,我给这部剧打满分。”《文》剧专家团队并没有因此满足,他们就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五条意见,以期再次与观众见面时奉献臻于完美的作品。
豪华阵容的大制作
为了使《文》剧保持纯正的西藏文化特色,增强演出效果的真实感,专门从西藏选拔了100多名藏族演员赴京参与排练演出,在内地选拔146名演员参与演出。藏族演员在全区范围内选拔,由来自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拉萨市歌舞团、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次角林民间艺术团、当雄县民间艺术团,林芝、山南、阿里、那曲、日喀则、昌都地区的艺术团体,以及西藏大学艺术系等12个团体的优秀演员组成。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在剧中充分展示了浓郁的藏文化艺术魅力。
在分配演员角色时,由藏族演员和汉族演员出演对应的角色,即:剧中的汉族角色由汉族演员出演、藏族角色由藏族演员出演。“这是一部反映藏汉民族团结的大戏,需要最大限度地选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藏族或汉族演员。”该剧总策划梅帅元和导演严文龙在创意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样的想法。这一想法很快获得西藏方的认同,并得到了实施。在选好演员的基础上,塑造好每个角色,设计好每个场景,选择好每样道具,真实地再现“此山、此水、此人”。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等主演的选拔确定颇费周折。由于剧中有大段的演唱和歌舞,要求主要演员不仅要有深厚的唱功,而且要有舞蹈的功底,形象气质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因此,扮演松赞干布角色的演员在全藏区和主要专业歌舞团的藏族演员中选拔,经过多轮挑选试戏,最终选定了四郎贡布和阿旺•洛桑顿珠。剧中文成公主的扮演者分别由著名歌唱家谭晶和王莉担当。谭晶、王莉均是中国音乐界的顶级“腕儿”,她们为文成公主这位伟大女性所感召,不计条件倾情加盟。王莉表示:“第一次看到《文成公主》的剧本时,我就被强烈地震撼了。文成公主身上那种对于个人爱情的美好畅想和浪漫情怀,对于国家、民族的大爱精神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我将尽全力演出文成公主的灵魂。”
在巨大的排练舞台上,无论是大牌明星,还是一般演员,都倾尽全力参与每场排练,演好每个动作。排练最紧时,正值炎炎夏日,演员们穿上厚厚的演出服装挥汗如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演员们的投入。来自西藏的演员和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轮番带妆排练,始终不敢怠慢……就像松赞干布的扮演者四郎贡布所说:“如此重大的题材、豪华的阵容,我们没有理由不投入全部的热情。”
美轮美奂的大舞台
这部音乐剧汇聚了国内顶尖艺术团队精英,采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视听手段。从华丽的大唐盛世到神秘的雪域高原,壮观多变的场景、宏大壮丽的场面、荡气回肠的音乐、多姿多彩的服饰以及布景、灯光、造型、道具、视频等有机融合,带给观众美轮美奂的极致视听享受。
《文》剧是从现代角度来透视并演绎历史,把盛唐、吐蕃不同的历史文明以及民族风俗交织融合,既有粗犷而气势恢弘的历史笔墨,又以充盈着婉约而富于浪漫气息的诗意笔致,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生动地塑造了文成公主这一为汉藏民众所世代景仰的女性形象,礼赞了华夏文明史上一桩可歌可泣的历史盛举。
在舞美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创新。通过舞台设备和视频影像的完美结合,呈现出移动的大明宫、长安城,可以层次开启的雪山,徐徐升起的布达拉宫,还有可以移动的巨幅唐卡,这些画面非常具有震撼力。通过用诗歌般的视听语言和现代舞台技术,打造出一台华美绚丽、气势恢宏的文化视听盛宴。
除了唐蕃和亲这条故事主线之外,还汲取了很多民间传说。包括蜜蜂寻香识公主,文成公主摔碎日月宝镜,宝镜碎成两半变成日月山,文成公主思乡情切,泪水汇集成倒淌河等等。这些浪漫的传说,通过现代视听技术表现之后,呈现出神奇瑰丽的艺术特色。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汉藏联姻,开创了“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的大结局。
音乐总监张骁谈及《文成公主》的音乐风格时表示:“《文成公主》中采用了大量藏族原生态音乐,同时也有很多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希望它既有大气、厚重的风格,同时也具有流行传唱的潜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对于藏族音乐和唐代古典音乐的重新演绎。在表现阿嘎谐、谐钦等舞蹈时,采用了藏族音乐。而在吟唱唐太宗的《春日玄武门宴群臣》和《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时,则采用了唐代古典音乐的形式。整体音乐风格可以说是古典与现代并存,西方与东方融汇。”
就色彩来说,该剧运用了瑰丽而又和谐的色调,采用一系列简洁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真实地再现了藏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色彩浓烈而又不过分强烈,画面耀艳而又不炫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平实。无论是布光,还是服装、服饰和化妆,都顺畅地配合了剧情描写、刻划人物和地域情调的要求。由于该剧的基调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所以在全剧蒙太奇结构和摄影处理上基本上采取了轻柔委婉的节拍,只是随着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激化,再换成短促、快速的蒙太奇手法,或采用移动摄影,以适应连续的、流畅的抒情气氛。该剧的美术设计具有较高的想象能力和制作能力,把边疆的地域风情,把许多实景和虚景加以巧妙配合,把剧中人物动作的气氛,很好地融解在导演统一的创作意图中,从而使全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文》剧首演成功的启示
《文》剧是一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时代背景下,精选了唐蕃和亲这一流传千古的大题材,采用大胆的创意和尝试,集成各种舞美艺术形式,打造了气势宏伟的壮观场面的大型舞台艺术剧。《文》剧的成功并非偶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是组织有力。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剧的创作及排演工作。特别是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多次指示要选择知名的艺术创作团队,选准艺术表现形式,选拔精干队伍力量,打造经得住考验的精品力作。白玛赤林主席亲赴北京指挥首演工作。齐扎拉常委、董云虎常委、多托副主席亲自挂帅,抽调优秀工作团队,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如果没有这样有力的领导和支持的力度,无法想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打造出如此鸿篇巨制。
二是整合资源。《文》剧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和心血,集聚了各方面的资源。这部剧整合了区内外专家资源、创作资源、市场资源、演艺资源、行政资源,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打造。参与演出的单位和团体就达16家,集结了300多人的创作演出大团队。组建专家团队,全程进行指导审查,确保艺术的水准。创作运营方面,充分吸收了云南、四川、广西、河北、河南等地实景演出的成功经验,积聚了各方面智慧。在首演工作方面,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家大剧院以及各有关方面的鼎力支持。
三是创新为本。创新才能给艺术作品赋予生命。《文》剧在剧本、灯光、舞美、服饰、音乐等方面都进行了原创,在创作模式、运营模式、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多新的亮点。《文》剧把传统的历史故事、民族文化和现代科技、艺术手法进行有机对接,打破了常规的艺术形式,有很多新的创意亮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是特色取胜。与众不同是一部艺术作品成功的基本要诀。这部作品始终突出了民族特色、西藏特点、人文特征、艺术特质,音乐、舞蹈、服装、舞美、道具等方面多取材于西藏的文化元素,融入了藏民族浓厚的文化气息,民族文化素材鲜明独特,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奇葩的藏民族优秀文化的无限魅力。
五是注重效益。好的艺术作品必然带来好的效益。这部剧不仅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而且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可谓一举多得。《文》剧在藏民族文化传承与市场结合方面获得了突破,同时传承弘扬了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再现了一曲流传千年的民族团结赞歌,宣扬了“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的核心价值。在商业场演出中,观众座无虚席,不时爆发阵阵热烈掌声,获得了高度评价,为下一步商业演出奠定了基础。
正如文成公主的故事,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那份光彩,无论岁月如何流逝都不可磨灭。她的悲悯情怀,她的历史功绩,还有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藏族人民期盼幸福的热望、开创民族交流共荣先河的气魄、努力创造未来的胸襟,将永远载入史册。今天,创作这部音乐剧,就是为了再次唤起人们的记忆,今日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来之不易,各民族之间的和谐情谊尤为珍贵,请珍惜和呵护这份美好!
下一篇:文化产业投资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所属类别: 媒体焦点